2005/11/07

政論節目從對話到激化

分類:鏡中媒介
◎yuyen
政論節目「2100全民開講」報載創AGB尼爾森公司收視率2.02,這數字與去年三月二十二日總統大選後全民開講最高收視率3.32相距不遠,一個節目連續月餘追同一案件創高收視率,顯示其言論在輿論市場創下新的「意見氣候」。

另一政論節目「台灣心聲之雞婆新聞」主持人汪笨湖於十一月二日痛批李濤,批李的這一段收視點突破1,進了有線電視排行榜;第二天,「新台灣高峰會」的周玉蔻痛批李濤十分鐘,這段獨白收視率讓平常0.3的收視率爆增到0.5,第二天,周玉蔻打李濤求饒,收視率也達0.5。收視率現象代表什麼?代表閱聽眾支持2100爆料嗎?或代表閱聽人喜歡看人罵李濤嗎?這樣的「意見氣候」會否影響投票行為?或進一步激怒與節目立場敵對的選民?各國研究顯示至今沒有一定的答案。

德國傳播學者諾爾紐曼的「沈默螺旋理論」將民意定義為「迫使人順從的壓力」,意指菁英意見隨媒體放送形塑成「意見氣候」,導致閱聽人害怕孤立,相同意見者聲音加大,不同意見者只好沈默,進一步影響電視節目收視率。這個理論正可解釋「2100全民開講」爆紅,或去年總統大選前的「台灣心聲」節目因台灣意識高漲飆高收視率引來國際媒體採訪的現象。

筆者曾問卷調查一千五百名大學生收視習慣與政治態度,證明收看偏藍政論節目者政治態度愈傾藍,反之,傾綠者愈愛收看偏綠政論。此外,政論節目在政治不穩定的訊息下,收視率也容易出現集體變化,參考最近的政治氛圍,除選戰與弊案外,台灣近半年的政治環境因藍軍政治領袖改變過去五十年與中國互動模式,以行動承認中華人民國政府為中國正統政權,導致國民黨政府曾形塑的台灣政府為中國正朔的「中華民國認同」重新建構內涵,這一連串政治變動正符合出現收視升降的政治變局。

2100全民開講在行政院長謝長廷接受李濤專訪當天創1.3收視點,隨後即以這個1.3為基礎出現近年來政論節目罕見的收視高原期,接著民進黨團立委宣布禁止參加節目,之後的來賓多為三傾藍一傾綠,或多名強藍來賓對一兩名弱綠來賓,正符合「市場導向新聞學」。也就是政論節目立場愈極藍或極綠時,愈易受自已立場的群眾喜愛支持。再加上藍軍閱聽眾這半年面臨中華民國國家認同內涵的重建構變局,偏藍政見的收視率更符合收視爆增的背景。相反的,偏綠節目則是沈默螺旋中的沈默者,台灣意識受挫,收視率受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民意論述與投票行為不一定有絕對關係,例如去年立委選舉時綠軍氣勢高漲,最後並沒有讓民進黨立委過半,美日等各國研究也證明「意見氣候」與投票勝負依個案有不同結果。

政論節目從過去戒嚴時代的異議媒體,標榜「一塊錢可以當頭家」的精神,到現在每逢大選百家爭鳴,傳播學者曾希望藉由政論節目理性溝通實踐哈伯瑪斯的公眾領域精神。但最近看到政論專業來賓公開說:「只要能矇對一件事,胡亂指控也沒關係」、或「呂副總統快來爆料,我知道你有在看2100」…等言論,顯然政論產製受限於商業邏輯,根據市場區隔設立言論立場,製造對立激化對方支持者而難以對話。

台灣的政論節目型式上早已從「假代表制」的假平衡進一步到「朋黨化」,是分眾的市場學與媒介政治經濟學的產物,例如TVBS新聞台原可透過新聞台的新聞專題來處理高捷案爆料,同樣能公布照片發揮影響力衝高新聞台收視率,但最後仍選擇讓政論節目成為精采的政治內幕叩應連續劇,政論節目既已成為附庸政治、附庸收視率的商業競爭邏輯下的產物,那麼,當我們在面對政論節目時,是否也得拋開嚴肅認真的心情,
用收看連續劇的心情來重新面對呢?(本文刊載於十一月二日的蘋果日報論壇版http://www.appledaily.com.tw/News/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Sec_ID=5&showdate=20051102&art_id=2172933&ShowCat=836825&NewsType=twapple&loc=TP&Header=)

http://yuyenjean.blogspot.com/2005/11/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