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15

關鍵年代、關鍵人民、關鍵性格

分類:鏡中媒介
◎yuyen
1980年,正當港劇楚留香開始風彌台灣的時刻,因為歷史的偶然與必然,台灣與南韓這兩個同為威權主義國家、曾經同受美國保護,同樣在1960年代發展出官控商營電視制度的國家,卻因為在1980年代起走向不同的電視制度,南韓媒體改革運動趁勢而起,國有電視實踐公共媒體精神,但台灣卻在舊體制舊利益團體包袱下,至今走向媒體私有化、自由化及過度競爭的情況。
25年前那行政院長孫運璿那一剎那的抉擇,以及台灣民眾坐視三台只以「最小的變動」緩和文化菁英的不滿,這樣的歷史脈胳註定了今天我們只能坐看韓劇「大長今」,感歎韓流之強。為什麼呢?關鍵年代、關鍵人民、關鍵性格,台灣的菁英與人民選擇順從威權,但南韓文化人士卻在1980年光州事件後,反對全斗煥的《言論基本法》媒體改革運動興起,促成了國營電視公共化。
例如1993年MBC為了廣告利潤調動一個受歡迎的兒童節目,婦女團體與家長發動關機運動逼得電視台只好調回原時段,這在台灣真是不可能的事,台灣觀眾罵歸罵,絕對影響不到電視台決策。相較之下,台灣當年同樣是在美麗島事件之後那個禁錮年代,雖與南韓一樣有反政府情緒,卻沒有爆發出同樣的社會力,嗆辣的大韓民族與溫順的台灣民族,因為不同的族群性格與歷史際遇,埋下了今日台灣電視人的哀歎。
這些「領袖的話」時至今日仍非常適用,蔣介石1972年曾說:「電視節目的製作應合乎真善美,以啟發國民審美的心情,宏揚民族仁愛的德性,培養社會優良的風尚…」。蔣經國也曾在1971年說:「電視節目不理想,尤其打鬥節目太多,對青年有壞的影響。電視是社會教育的一節,希望三家電視公司能注意改進。」但強人的話無法讓台灣的媒體進步,時至今日,一樣的感歎仍然存在。從南韓與台灣之不同,讓人感慨國家力量、社會力量如何介入、何時介入,攸關媒介長遠發展。
媒介是第四權,要監督政府運作,以前我們的概念是認為政府的手不該伸入媒介,應該讓自由市場決定優勝劣敗。這個說法看似有理,但是政府真的可以不管媒介嗎?事實上也沒有任何國家的政府不管媒介的。尤其台灣電波開放以來放任市場運作,媒介集體沈淪,民意反而要求政府有所作為的現實。相對之下,眾多大言夸夸的媒介主管,只能以收視率造成的市場民粹主義來回應。
從理論與經驗來看,即使如美國、英國這般強調言論自由的國家,透過菁英核發電視執照的核發與換發,確保媒介善盡責任、回應觀眾需求,仍被奉為重要的管制手段。只是,現在的台灣與1980年代一樣,又遭遇到歷史轉折的關鍵十字路口 ,過去被政黨、威權主導的政治,能否轉向成為公民力量主導的政治?讓台灣的廣電力量不再只是私人的、財團的、黑道的?轉而成為公民的?台灣的公民力量隱然成,要求改革、要求公民電視的聲音也不遠了,我們能掌握這個新時代開端的契機嗎?

http://yuyenjean.blogspot.com/2005/10/blog-post_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