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25

貝多芬的大提琴奏鳴曲

分類:音樂人生
◎yuyen

這張dvd的演奏會大約是在1961到1963年間錄製的,鋼琴家李希特約46歲,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奇約34歲,但兩人一樣禿頭一樣正值壯年,相較於多數影碟都是兩人白髮蒼蒼的時候,這張黑白演奏會更讓人懷舊。

貝多芬的大提琴奏鳴曲 被稱為是大提琴音樂的新約聖經,五首作品都是貝多芬為獨奏家量身製作。第一樂章是從容的快板,一開始大提琴就唱出悠揚的主題,延續莊嚴優美曲風,第二樂章為詼諧曲,第三樂章是如歌的慢板,有沉思與抒情。

我過去所見的羅斯托波維奇與李希特的照片或影片都是老了之後,特別的是,這張錄影兩人都正值壯年的顛峰時期,雖然才四十歲前後的兩人頭髮都禿了掉了,但皺紋都還不多。李希特的大手在鋼琴鍵盤上根本不費力的跳躍,羅斯托波維奇也顯得雖慎重但有自信。

這是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的保存畫面。特別的是,李希特在這張dvd之後,再也不曾演奏貝多芬奏鳴曲,最後並收錄了是李希特1966年於莫斯科演奏會現場所演奏的孟德爾頌嚴格變奏曲。

貝多芬一生曾為大提琴與鋼琴寫作五首奏鳴曲和三首變奏曲,在他的五首大提琴奏鳴曲(包括早期兩首、中期一首、晚期兩首)中,顯現各時期不同的寫作風格。《大提琴奏鳴曲作品102》是貝多芬最後的大提琴作品,被視為貝多芬作品風格轉入晚期的代表作,也是貝多芬1815年中最重要作品。不僅風格改變,作曲手法上也有重大的突破,大提琴聲部的創作手法,更影響了之後貝多芬所創作的六首弦樂四重奏。

談到貝多芬的大提琴奏鳴曲,貝多芬是在和低音大提琴家Domenico Dragonetti合奏作品之後而有轉變,坐在鋼琴上的貝多芬,眼睛從頭到尾就沒有離開過Dragonetti。等Dragonetti拉完最後一個音符之後,貝多芬興奮跑過去一把抱住。以後,貝多芬的管弦樂曲低音大提琴的部份就都很難,難到讓演奏的人不敢輕易把眼光移開樂譜。貝多芬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中慢板的序奏之後,讓人有種深沈灰暗的感覺。也許是因為這個曲子是個小調,小調的特性加上由高而低的附點音階,讓人不自覺心情沈重。這樣的曲子放到李布特與羅斯托波維奇合奏的二次大戰之後冷戰故事的大時代裡,也很適合兩人的歷史背景與個性。

鋼琴家李希特與曾來台灣演出受李登輝接見的大提琴家Rostropovich都是蘇聯的樂家,都畢業莫斯科音樂院。在這張唱片裡只看出他們都是禿頭一族,但其實羅斯托波維奇小了李希特十二歲。李希特和羅斯托波維奇是透過普羅高菲夫認識的。普羅高菲夫是個作曲家,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鋼琴家,所以他寫的鋼琴作品,技巧都很難,通常都只能由自己親自演奏發表。

李希特的鋼琴老師Heinich Neuhaus和普羅高菲夫是很好的朋友,Neuhaus碰到了李希特這位年輕的學生,發覺他有能力來彈奏和詮釋普羅高菲夫的作品之後,就極力想要安排機會,將李希特介紹給普羅高菲夫,並且推薦李希特來彈奏他的鋼琴作品。普羅高菲夫在55歲生日那天讓李希特首演,發表第六,第七和第八號鋼琴奏鳴曲,後來更為李希特作了第九號鋼琴奏鳴曲。

羅斯托波維奇是在十八歲獲得全蘇聯青年大提琴演奏比賽的金牌獎,向普羅高菲夫學作曲。普羅高菲夫因此撮合羅斯托波維奇和李希特。兩位年輕的音樂家不但成了朋友,和普羅高菲夫由師生情轉變為朋友,普羅高菲夫也為羅斯托波維寫了編號119的大提琴奏鳴曲。但當普羅高菲夫在1953年去世後,李希特和羅斯托波維奇在事業上分道揚鑣,各有不同的際遇。

60年代以後,李希特開始在西方樂壇嶄露頭角,他的獨奏會遍佈美國、加拿大和西歐各地;可是相反的,羅斯托波維奇卻因為反對共產主義,而且聲援作家索忍尼辛,1970起被蘇聯政府限制出境,被迫取消所有國內外音樂會。

1961年7月,兩位大師在倫敦相逢錄了貝多芬第三號A大調大提琴奏鳴曲。1962年又在維也納花了兩年的時間,將貝多芬其他四首大提琴奏鳴曲全部錄製完畢。同樣的曲目,兩人又在1964年的愛丁堡音樂節裡再次合作演出。只可惜這場音樂會沒有正式的錄音。
年輕時的李希特被稱為「普羅高菲夫專家」,壯年時的李希特快彈鋼琴如同子彈般,觸旔深沉憂鬱不帶有過多感情,他幾乎把鋼琴視為打擊樂器。但早年的李希特名聲還沒傳到西方,蘇聯秘密警察不斷限制他的行動﹐即使他已經有資格稱得上是國際級的鋼琴大師﹐但是他也只能在共產國家演出。

李希特是1915年在烏克蘭出生,22歲後才真正開始專心朝音樂方面努力,22歲前他幾乎是靠自修學習演奏鋼琴的,只有九歲前跟父親稍微學過鋼琴。曾有人形容李希特是鋼琴史上的「第三個人」。所謂「第三個人」﹐前兩個人分別是李斯特﹑布梭尼﹐第三個就是李希特。三人擺在一起是因為他們對鋼琴演奏會的延續﹐李斯特是音樂史上第一個開演奏會的鋼琴大師,布梭尼和李希特則是再確立演奏會的鋼琴大師。李希特非常不喜歡錄音他喜歡音樂會中那種活生生的感覺﹐而且他的錄音有很多都是從廣播電台或是現場音樂會中錄下來的﹐像這一場1958年蘇菲亞的現場錄音就是難得聽到的珍品。

雖然,李希特是俄國人﹐但是他詮釋德德﹑奧作品卻被公認是一絕。其實﹐廿世紀中後期出現一些很有趣的現象﹐俄國人演奏的德奧作品﹐經常被公認是經典﹐像是吉利爾斯的貝多芬﹐拉札貝爾曼的李斯特作品。

在1958年蘇菲亞的獨奏會之前,李希特被蘇聯鐵幕囚禁在共產世界時,他的演奏技巧在西方古典樂界成為巷議街談的故事,直到1960年代才獲准世界演奏後﹐他在西方公開演奏後立刻震驚全世界﹐像他在美國舉行的音樂會﹐因為太精彩了﹐而臨時追加了好幾場。接著﹐請他演奏﹑錄音的邀請一直不曾間斷﹐據保守估計﹐在1970年以後﹐李希特的錄音﹐至少可以製成200張CD﹐這個數量實在是非常非常的驚人﹐連小提琴大師海飛茲一輩子也才67張CD而已﹐而且這個數量還不包括1970年以前和海盜版的錄音﹐可見﹐在世人眼中﹐李希特是一位多麼傳奇的人物。

李希特曾拜師於俄國鋼琴家諾伊豪斯,另一位俄國音樂家吉利爾斯曾在美國向媒體說:「如果你們覺得我彈得很棒,那麼,你們等著聽聽李希特的演奏吧!」李希特只比吉利爾斯年長一歲,但吉爾利爾斯從小接受嚴格音樂教育,每一位鋼琴老師都幫他奠定成功基礎,22歲贏得伊莉沙白女皇大賽的首獎,成為莫斯科音樂院的鋼琴助理教師。

據傳,李希特是在鋼琴大師魯賓斯坦到俄國巡迴演奏的時候坐在台下欣賞,當時22歲的李希特學的是建築,當他聽了魯賓斯坦演奏後才想要做鋼琴家,選擇進入了莫斯科音樂院跟隨諾伊豪斯學習,他唯一的老師就是莫斯科音樂院裡的諾伊豪斯。李希特30歲才參加全蘇聯的音樂比賽並且得到冠軍時,吉利爾斯已坐在舞臺下當評審委員。吉利爾斯比李希特早了將近10幾年的時間赴歐美地區演出,而李希特卻一直到46歲的時候,才真正登上西方國家的舞臺。從李希特與吉利爾斯的比較看來,人世間真的有很多不公平的事,但不論公平與否,冥冥之間自有註定。

也因為際遇不同,音樂家的個性很不同,吉利爾斯臉上總是掛著微笑;李希特急躁固執、脾氣難以捉摸,常有各種的理由足以讓他取消許多原本已經預定好的音樂會行程。

這張唱片中的另一位主角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奇的故鄉在亞塞拜然,他年幼時即離開這個當時仍屬蘇聯的亞塞拜然共和國,直到去年2004年9月他77歲時才重回故鄉,舉起指揮棒領導亞塞拜然國家交響樂團演出。

羅斯托波維奇1927年3月27日出生在巴庫市,他父親也是大提琴家,母親是一位聲樂家,兩人都是巴庫音樂院的教授。時羅斯托波維奇四歲時舉家遷往莫斯科,那一年他就寫了一首波卡舞曲。羅斯托波維奇從小就被父親發現有絕對音感,六歲開始學大提琴,八歲獨奏會,但是他的演奏之路並非一路順遂,十三歲因意外折斷右手,復原後無法運弓,所以他日後的弓法都和別人不同。他也是鋼琴家和作曲家,十五歲時就寫了一首大提琴協奏曲由父親擔任首演。

1943年正式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在可索魯波夫門下學習大提琴,並跟隨雪巴林和蕭士塔高維契學習作曲,當羅斯托波維契21歲時就被聘為教授。1949年他參加布達佩斯的布拉格之春大提琴比賽獲得第一名,迅速在蘇聯走紅。

但,羅斯托波維契成為世界聞名的大提琴家是在1956年,這一年,他開始在英、美、法等國家登台演奏,其演奏的水準立即震驚國際樂壇。

比較讓我敬佩的是,羅斯托波維奇是一位有勇氣的人道主義者,當蘇聯政府準備對付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索忍尼辛時,1974年羅斯托波維奇將索忍尼辛家藏在自己別墅,公開質問政府並將文章傳真到國外去,當年蕭士塔高維奇詭曾因他的努力而逃過共產黨的殘酷整肅。也因此俄國政府限制他出境。雖然最後羅斯托波維契和一家人被流放異鄉,但也被蘇聯開除國籍阻斷歸鄉路。羅斯托波維奇人生後半段雖然顛沛流離,但他一直以要超越卡薩爾斯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演奏為目標,65歲時他將所有知名的大提琴作品都灌錄過交待了心得後,最後才灌錄了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全集,被讚許為二十世紀後半最偉大的錄音經典。

羅斯托波維奇常告訴團員:「你們不是在為我工作,我們大家是在為熱愛的音樂服務!」77歲的 羅斯托波維奇去年2004年在總統阿利耶夫陪同下參觀了首都巴庫市第六兒童醫院,並發送霍亂、麻疹與傷寒疫苗。他還說:「這些疫苗是我對出生地表達感激之意」。看來,欣賞音樂與閱讀文學、觀察政治人物等人生每一個選擇都一樣,唯有從人道、自由主義、與人性的尊重中,才能真正看出一個人的風範與是否值得尊重。

http://yuyenjean.blogspot.com/2005/06/blog-post_111966506532752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