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16

政治如同口水內戰

分類:鏡中媒介
◎yuyen
台灣心聲現象之解析/壹.前言:

政治已如同一場「口水內戰」,而不是民主政黨間的辯論,選舉更是在向人們展示「誰是敵人」(Erchard Eppler,2000)。

台灣電視政論節目發展至今已有十二年歷史,其中又以三次總統大選時為發展高峰。政論節目從1992年地下電台興起帶動叩應熱潮,老牌政論節目「2100全民開講」應運而生,2003下半年到2004年總統大選前電視政論節目數量快速成長,政論節目進入高峰期。直到2004年總統大選前後,台灣社會的藍綠政黨對立情況就像打「口水內戰」,政治與社會兩極對立,政論節目形成政壇與電視圈特殊而值得研究的現象。

在2003年12月底各電視頻道約有十五個「帶狀」政論節目(如附件一),2004年增加了超視電視台九點鐘的「總統大車拚,漁夫報到」,以及台大教授李鴻禧在民視的「天佑台灣」,總統大選後有東森S台周玉蔻的「台灣高峰會」等,其他的「塊狀」電視節目不勝枚舉,各新聞台更不定期邀來賓與主播對談政治。

這些低成本的政論節目收視表現不惡,而且節目內容愈藍綠分明的收視率愈高。以2004年總統大選選後第一個上班日三月廿二日周一尼爾森有線電視收視率排行榜為例,前四十名中有廿五個政論節目上榜(如附件二)。

從政論節目內容與AC尼爾森收視率之間的關係來看,大選前後的政論節目呈現與2004年三月政治社會氣氛雷同的「雙峰現象」,言論更呈現兩極化對立。「雙峰」是統計學名詞,本來社會大眾的政治傾向在人口分配圖上應該是呈現常態分配,極左、極右佔少數、中道佔多數成單峰現象。但台灣卻因為特殊的從威權到解嚴到政黨首度輪替後的歷史發展,朝野政黨幾乎對每個議題都毫無交集,選民也與政治發展一樣藍綠無交集,變成「雙高峰分配」,藍軍的支持者在圖表上形成一個高峰,綠軍的支持者也是一個高峰,中間的中立選票變成極少數,誰也不服誰。

「雙峰社會」現象在2004年政論節目清晰可見,從尼爾森收視率來看,被歸為極藍、極綠色彩明顯的政論節目收視率屢創高峰,例如東森S台在總統大選之後開出的新節目:「台灣高峰會」,主持人周玉蔻高聲批判國親兩黨還引來國民黨興訟,節目推出一周即進入有線電視收視率排行榜前80名。但這種藍色政論節目批判民進黨政府與台聯,綠色政論節目則批判國民黨與親民黨,這種現象遭到學界與社運團體抨擊,認為違悖媒體社會公眾論壇的角色。

這樣的社會氛圍中,有一類政論節目強調「台灣意識」、「台灣主體性」,節目內容較傾向民進黨或綠軍總統候選人陳水扁,或強烈批判國民黨、親民黨、連宋配的。這類政論節目在名稱上即突顯「台灣」兩字。例如:台灣心聲、天祐台灣、台灣高峰會、台灣放送…等。這麼多政論節目更呈現一種現象,就是大量以閩南語為主要語言使用,這類經常使用閩南語的帶狀政論節目有:有台灣心聲、大話新聞、台灣放送、台灣心希望,及天佑台灣等。其中,尤以「台灣心聲」節目收視率異軍突起。

「台灣心聲」製作人劉俊麟指出,「台灣心聲」特別著墨於台灣歷史文化、社會教育,節目宗旨是「關心台灣、愛台灣」。尤其節目主持人汪笨湖節目開場第一句話就說:「這是全台灣唯一一個以台灣主體意識為主的政論節目」。「台灣心聲」節目近半年來尼爾森有線電視收視率排行榜表現突出,甚至形成政論界所謂的「汪笨湖現象」、「汪笨湖風潮」,總統大選前還引來國際媒體報導。

本研究希望找出政論節目在台灣媒體及台灣社會中的角色。再進一步了解政論節目是否在展現特定的政治態度國族認同?因此將台灣帶往更堅定的台灣國族認同?成為影響台灣未來走向的因素之一。政論節目與社會政治氛圍間是否有特殊密切關係?政論節目雙峰現象只是台灣雙峰社會的反映?或是政論節目又再強化了民眾們的藍綠政治意見、強化了台灣人或未來統一的認同?讓閱聽人的政治態度更加兩極化?

從2000年到2004年大選間,台灣首度政黨輪替首度脫離國民黨政府管理,台灣內部的國族認同產生更大的衝突與省思,台灣人在情感上與歷史上究竟是不是「中國人」引爆內部兩種不同的「認同」?台灣的族群認同又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武力恐嚇而攸關全球和平架構,更引發國際關切。

本研究將探討,在特定的時空下,大眾傳播媒介中的政論節目是否扮演推動「台灣國族認同」重要角色?政論節目究竟產製出什麼樣的政治與意識形態的符碼的內容?閱聽人是否透過收看政論節目強化自己心中的國族認同?深度收看傾綠色政論節目的閱聽人與收看傾藍色政論節目的閱聽人是否有不同的國族認同?放眼國際其他非國家組織發展成正常化國家過程中,是否也曾產生台灣這類型的政論節目發展?政論節目是否為台灣未來發展寫下關鍵的一頁? 

http://yuyenjean.blogspot.com/2005/04/blog-post_111365374878467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