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26
小提琴家的故事/海飛茲分類:音樂人生
◎yuyen
「偉大的」海飛茲,以他精湛的琴藝,在樂壇上佔有永垂不朽的地位。海飛茲(Jascha Heifetz 一九○一年至一九八七年,立陶宛裔美國人),三歲由父啟蒙學習小提琴,六歲轉至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投身於大名鼎鼎的奧爾(Leopold Auer)門下。名師出高徒,在奧爾細心栽培下,海飛茲的稀世天才得到充分發揮,其琴技一日千里。他七歲公開演奏,十一歲就與「柏林愛樂」合作演出。在一次晚宴中,他拉奏了「孟德爾松小提琴協奏曲」,出席是次晚宴的名小提琴家克萊斯勒,聽後感嘆道:「我們不如擊膝碎琴。」一九一七年十月廿七日,海飛茲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登臺首演,其「機械技巧」,精準快速、毫無雜音。如此完美的琴技,立刻震驚了樂壇,大有萬夫莫敵之勢,海飛茲從此奠定了「第一」的地位。海飛茲琴技無人非議,其演奏臺風如何?他本非熱力四射之人,卻「酷(Cool)」得迷人。每當持琴演奏,如同玉樹臨風,華山論劍,一弓在手,氣勢如虹,全然「凝住」了觀眾的視線與焦點。有人批評海飛茲的演奏,似不動感情,對此海飛茲答道:「樂曲本身即帶感情。」言簡意賅,發人深省。海飛茲演繹樂曲,自有其獨特的風格。曼紐因分析指出,他是位「主觀」的藝術家,一音一符皆經過詳細分析。總體而論,海飛茲的風格是音色高貴、造句優美、結構嚴謹,不多愁善感亦不過度誇張。他奏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即無演奏家通常詮釋此樂曲的淒淒切切、近乎歇斯底里的哀傷。簡言之,海飛茲的風格內歛而平衡。海飛茲逝世已十五週年,縱觀海飛茲的琴藝,如同一束雷射激光,劃破漆黑寂靜的夜空,發出耀眼的神采。今天,人們早已將海飛茲與「小提琴先生」(Mr.Violin),劃上了等號。無疑地,海飛茲配稱「偉大」,更可謂:「百年來第一人!」◆李國維
瓜奈里家族 也是提琴製造史上了不起的人物。安得烈亞瓜奈里(Andrea Guarneri, 1626-1698),他和史特拉底瓦里同是阿瑪悌的學生。兒子「耶穌」.瓜奈
里(Joseph Guarneri del Gesu,1698-1744)是這家族最偉大的製琴師。為了有別於其父親的作品,人們根據他的商標上有希臘文縮寫的「耶穌是人類救星」(JHS)及一個十字架,而稱他為「耶穌」(del Gesu)瓜奈里。耶穌瓜奈里的作品,與當時的創作完全不同。但可惜他製作的琴不多,加上史特拉底瓦里的顧客,多是比較富有的貴族、皇室,因此對提琴的保留情形較佳。瓜奈里的提琴是當時較平價的,他的顧客多是一般普通的音樂家,對提琴的保護也比不上史特拉底瓦里的顧客。直到19世紀初帕格尼尼(Paganini)用他的一把1742年製提琴(Cannone),征服了全歐洲後,他的提琴在音樂上及商品上的價值,才與史特拉底瓦里並駕齊驅。偉大演奏家如海飛茲(Heifetz)、維奧當(Vieuxtemps)、克萊斯勒(Kreisler)、易薩伊(Ysaye)、史坦(Stern)、黎奇(Ricci)等都採用他的提琴。據希爾的估計,現存的「耶穌」瓜奈里,全世界大概只有150把左右,全部都是小提琴。
恩斯可的徒弟曼紐因為例,曼紐因就是因為技術不紮實,晚年演奏頻遭非議。恩斯可的相對典型是海飛茲,恩斯可最討厭海飛茲,認為他什麼都拉得那麼快、技巧掛帥、簡直是「神經病」。依林克昌的標準,恩斯可的演奏也是「不準、不準」,但他的型式卻無比純正。他知道正確的布拉姆斯、巴赫演奏法,這些是書上無法記載,只能憑口耳相傳學習的。林克昌以哼唱示範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片斷,果然樂曲風格和意蘊都不同了。我想起林克昌指揮的情形,他並沒有改動樂團編制,也無法短期內提昇樂團素質,但他的音樂就是不一樣,充滿色彩與生氣。
承襲恩斯可的音樂思想,標榜「技術第一」的林克昌在心中埋下超人的音樂性。音樂竅門無他,就是「心靈的力量」(The Power of The Mind)。